画前画后费心思:你的审美标准被悄悄改变了吗?

行画套路怎样”钝化”我们的审审美知

你有没有发现,小区门口画廊里那些千篇一律的牡丹、锦鲤和山水画,看久了反倒觉得美术馆的真迹”不够好看”?这就是典型的”画前画后费心思”现象——我们的审美标准在不知不觉中被低质量作品拉低了。就像天天吃重口味外卖,突然尝到家常菜的清淡反而觉得”没味道”,长期接触套路化的行画,会让我们的眼睛变”钝”。

这些行画最擅长用固定公式讨好观众:牡丹必须开得满,锦鲤必须红得艳,山水必须有白鹭点缀。他们把艺术简化为多少”必选元素”,就像快餐店的标准配方,省去了厨师对食材的琢磨。久而久之,我们看画的标准也被同化了,开始用”够不够喜庆””颜色鲜不鲜艳”来评判作品好坏。

舒适区陷阱:为何我们容易被俗套吸引

为什么明知道这些画缺乏艺术性,我们还是会被吸引?这涉及到”画前画后费心思”的另一个层面——舒适区效应。行画精准抓住了大众追求吉祥如意的心理,用现成的视觉符号满足这种需求,省去了观众自己质量的功夫。

但真正的艺术从来不是”省事”的事。就像妈妈炖的老火汤,需要时刻和耐心;杰出的画作往往在细节处见真章——半开的牡丹带着晨露,游动的锦鲤透着水汽。这些微妙之处,正是创作者”画前画后费心思”的成果。可惜在被行画”惯坏”的眼睛里,这些细腻表达反倒成了”不够热闹”的缺点。

审美失衡:从盲目追捧到故作高深

更可怕的是,当大众觉悟到自己被”低端审美”困住后,往往会走向另一个极端。就像那位买”抽象派”画作装点门面的朋友,其实陷入了新的”画前画后费心思”陷阱——用看不懂来冒充高质量。

健壮的审美就像学走路,需要先认识平地才能辨别坑洼。老一辈画家常说”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,看画也是如此。只有见识过齐白石笔下活灵活现的虾,黄胄画中野性十足的驴,我们心里才会建立起真正的审美标尺。否则就会像近视眼不戴眼镜,别人说好就跟风叫好。

重拾审美:怎样培养”会呼吸”的眼睛

那么,怎样避免”画前画后费心思”带来的审美降级?关键是要给眼睛”解毒”。定期去美术馆逛逛,哪怕不懂专业技法,也可以感受画中云彩是否流动,花鸟是否鲜活。多比较不同风格的作品,慢慢培养自己的鉴赏力。

记住,好画不一定会第一时刻抓住你,但一定能经得起反复质量。下次看到一幅画时,不妨多问自己:这幅画除了表面效果,还让我感受到了什么?创作者在”画前画后”究竟费了几许心思?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摆脱审美套路,找回那双能发现真善美的眼睛。

赞 (0)
版权声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