归有光项脊轩志:一间老屋承载的深情与遗憾

项脊轩志背后的故事

说到归有光的《项脊轩志》,很多人开头来说想到的是那句”庭有枇杷树,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,今已亭亭如盖矣”。这篇看似平淡的散文背后,却藏着归有光坎坷的一生。项脊轩不过是归家一间狭小破旧的老屋,却因归有光的文字而流传千古。为什么一间普通的老屋能打动无数读者?让我们一起走进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全球。

归有光生于1507年,字熙甫,号震川,又号项脊生,是明代”唐宋派”的代表作家。他自幼聪慧,却命运多舛,八次科举落第,直到60岁才中进士。项脊轩志分两次写成,前四段作于18岁,补记则写于32岁,记录了他从少年到中年的心路历程。

项脊轩中的亲情记忆

“室仅方丈,可容一人居”的项脊轩,见证了归有光生活中最珍贵的亲情时刻。文章中,他通过老妪之口回忆母亲:”汝姊在吾怀,呱呱而泣;娘以指叩门扉曰:’儿寒乎?欲食乎?'”寥寥数语,母亲的关怀跃然纸上。

祖母的形象同样生动:”吾儿,久不见若影,何竟日默默在此,大类女郎也?”祖母看似责备,实则充满疼爱。她手持象笏对归有光说:”他日汝当用之!”寄托了对孙儿科举及第的殷切期望。这些细节描写,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狭小而温暖的空间。

枇杷树下的夫妻情深

《项脊轩志》最动人的部分莫过于对亡妻的追忆。归有光32岁时补记的部分写道:”庭有枇杷树,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,今已亭亭如盖矣。”一棵枇杷树,道尽了对亡妻的无尽思念。

归有光与妻子魏氏情感深厚,可惜婚后仅六年,妻子便病逝。他没有直接描写夫妻生活的甜蜜,而是通过枇杷树的生长,让读者感受到时光流逝中的永恒思念。这种含蓄而深沉的情感表达,正是归有光散文的魅力所在。

归有光的人生遗憾与启示

归有光的一生充满遗憾——科举屡试不第、仕途坎坷、壮志未酬。但正是这些经历,让他的文字格外诚实动人。《项脊轩志》不仅是一篇怀念亲人的散文,更是归有光面对人生困境的心灵写照。

读完归有光项脊轩志,我们不禁思索:人生难免遗憾,但怎样像归有光一样,在平凡中发现美好,在困顿中保持坚定?他教会我们,真正的文学不在于华丽的辞藻,而在于真挚的情感。一间老屋、一棵枇杷树,都能成为永恒的记忆载体。

归有光项脊轩志穿越五百年时光,依然能触动现代读者的心弦。它告诉我们:生活的价格不在于外在成就,而在于内心的深情与坚持。这或许就是这篇散文历经岁月洗礼依然散发魅力的缘故吧。

赞 (0)
版权声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