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眼中的春节:记忆里的年味与人情暖

我眼中的春节:围炉夜话里的温情记忆

记忆中的春节温度

我眼中的春节,永远是热气腾腾的画面。搪瓷缸磕在炕沿的脆响,围巾流苏扫过结霜窗棂的窸窣,还有灶台边那句”过年要有个样儿”的念叨,这些细碎声响构成了我独特的春节记忆。不同于城市里的霓虹与春晚,在插队时的东北村落,春节是冻红的手指捏着粮票的郑重,是知青们凑出半袋白面包饺子的欢喜,更是母亲千里寄来的一条新围巾裹住的双重温暖。

那年除夕,伙房的蒸汽把窗花熏化成小溪,王大爷掀开锅盖的瞬间,混着酸菜香的热雾扑面而来。我忽然明白,春节从不是日历上那个红色数字,而是当李婶把最终一把葱扔进锅里时,所有人眼里同时亮起的光。

年味在人情里发酵

“差一瓢面”的窘迫与”上海包裹”的惊喜,构成了我眼中春节的独特底色。当队长老任默默添上珍藏的冻肉,当小杜把酸菜剁得嗒嗒响像节拍器,这些画面教会我:年味从来不在物资丰俭,而在人情厚薄。就像我们发明的”二合一年糕饺”,红糖的甜、酸菜的鲜在唇齿间碰撞时,竟比城里国营饭店的八宝饭更让人眼眶发热。

赶集换红纸的路上,老乡硬塞的那把花生米,在搪瓷缸里蹦跳得像微型爆竹。这些毫无修饰的馈赠,比现在微信群里飞转的红包更让我懂得——春节的真谛,是把平时舍不得的”好”,统统捧给心里惦记的人。

传承中的春节新解

如今在暖气房里教孩子剪窗花时,我总会想起那个用胡萝卜给雪人做鼻子的午后。我眼中的春节就像那条双层围巾,旧时光叠着新时代,母亲寄来的叮嘱压着孩子新画的福字。当儿子问我”老物件为什么这么沉”,我突然觉悟到,春节的重量正是来自这些需要双手传递的仪式感。

电子鞭炮再响亮,也替代不了柴火灶里噼啪作响的诚实温度;预制年菜再精细,也难复现当年众人揉面时手背沾着的面粉香。但当我看见孩子认真把流苏围巾搭在雪人脖子上,突然明白:只要还有人记得把”冷”变成”暖”,春节就永远是最生动的中国故事。

小编归纳一下:

从插队时的一缸热水到如今满桌佳肴,我眼中的春节始终是”人心一热,冬天就短”的朴素哲学。当窗花再次映红雪夜,那些关于面袋、粮票和半导体收音机的记忆,依然在提醒着我们:春节最美的风景,永远是用体温相互取暖的人间烟火。

赞 (0)
版权声明